美國網球公開賽,藝術家卡倫受紐約奧美公司委托為錦標賽主題曲創(chuàng)作的圖形插畫
風尚永遠是時光的輪回,大波點復古優(yōu)雅,小波點輕盈俏皮,黑白波點經典夢幻,彩色波點跳動靚麗,這些如有生命的圓點,就像新鮮打開的香檳瓶口噴灑而出的泡沫。交錯的波點靈動得就像一只只相似又不同的小精靈,看似千篇一律,但它們變幻無窮,無限制地跳躍、旋轉、滾動,俏皮玩味地設計在包裝、名片、海報、書籍、家具、時裝等等各種各樣生活中隨處可見可觸的地方,只要是能想到的東西,或者說涉及到圖案的時候,貌似都可以為其換上波點的新衣。
《紙做的物品》(Paper Objects),項目展示了設計師對紙張的利用和對墨水混合使用的熱情
歷史學家認為波爾卡圓點(Polka Dot)這個詞來源于波爾卡舞蹈,不過這個中關系還相當模糊。波爾卡舞蹈是一種波西米亞民俗舞蹈,在十九世紀中風靡歐洲和美洲大陸。許多上流社會女士都紛紛不惜重金學習這支舞蹈。甚至還出現(xiàn)所謂的波爾卡俱樂部來迎合這次風潮。有一種說法是,有人提議這個俱樂部的會員都穿上統(tǒng)一的規(guī)律排列的波點衣服,大概是因為波點這個元素給人一種能量和跳舞的歡快感吧。之后布料工坊開始大量生產這類型的圖案以滿足波爾卡舞蹈熱潮帶動的市場需求。當時還有很多不同的東西被“波爾卡”了,大家都往名字上安一個“波爾卡”來從中獲利,最終卻只有這個經典圖案名垂青史。
《車庫雜志刊頭》,設計師與倫敦當?shù)氐臅r尚與藝術雜志合作創(chuàng)作的沉浸式波點刊頭
在當時的一些畫作當中也可以看到那時候穿波點裙的時尚風潮,舉例來說,克勞德·莫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花園里的女人》、貝爾特·莫里索的《姐妹》。波點同時也讓人想起后印象派的畫家修拉帶領的點彩派。在波爾卡圓點這個詞出現(xiàn)之前,波點圖案有不同的叫法。Slate雜志的編輯裘德·斯圖爾特曾經簡潔地概括出:Dotted-Swiss指透明薄紗上凸起來的波點;法文Quinconce就形容骰子上的點;德文Thalertupfen指布料上硬幣大小的圓點。然而,波點圖案在中世紀時候并不是好東西。由于制造技術的限制,不規(guī)則排列的點只會讓人想起恐怖的疾病,像麻風病、瘟疫。直到十八世紀新古典主義,波點才在這個崇尚簡潔的時代重生了。這時候圓點可以通過機器整齊的排列,而這樣的布料只供給上層社會。法國歷史上的知名貴婦蓬帕杜夫人,就是一位慷慨的藝術文化贊助人。在藝術家為其所作的肖像畫中,就有一幅是她身穿一件極其華麗的波點藍色裙。
《互補品:伊甸園》,《互補品》是正在進行的一項攝影項目,扮演者麗塔和韋德被視作當今的伊甸園里的亞當和夏娃
在二十世紀初,波點又再次打破沉寂回到聚光燈下。當時在很多家居用品上能看到波點元素的應用,床單、兒童服裝和泳衣等等。美國的銀幕明星是這一次波點時尚潮流的推手。這里,不得不提英國丘吉爾首相鐘情的波點領結。這樣一個傳奇的圖案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戰(zhàn)后時期掀起了又一次風潮。1960年美國一首流行歌《超級迷你比基尼》里那句黃色波點比基尼搶盡風頭。如今,波點服裝是每個復古愛好者衣柜里的必備款。波點作為設計中的一個永恒的視覺元素,長久以來為大設計師所喜愛,并廣泛應用到時尚、平面、空間設計領域中去。
《黑色和服》,這一系列是設計師只選用黑色和白色的嘗試,圖案也只選用了圈和線
總體來說,波點成名于19世紀中期波爾卡舞盛行之時,正趕上圓點圖案的流行,又風靡于上世紀60年代,成為波普藝術的代言詞。而提到波點藝術,它最大的擁躉者當屬“波點女王”草間彌生,這個時尚界的怪婆婆用無窮無盡的圓點和條紋,艷麗的顏色重疊成花的海洋,混淆了真實空間的存在,制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視覺盛宴,重復性的圓點對于她來說,與其說是她與這個世界溝通的途徑,不如說是一種治愈。她對圓點的迷戀源自幼年患有神經性視聽障礙,這讓她把這些斑點看成是來自宇宙和自然的信號,她說:“地球也不過是百萬個圓點中的一個”。
草間彌生眼中的波點元素被認為在人會在波點的包圍之中消失,并回歸到宇宙的本質中去。正如她所說,“波爾卡圓點有著太陽的形狀,那是整個世界的能量的符號;同時它也是月亮的形狀,是沉靜的,波爾卡圓點通往無限!倍兰o六十年代在美國的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把波點帶到純粹藝術之中,到現(xiàn)在仍以波點進行創(chuàng)作。1967年在她舉行的“身體藝術節(jié)”(Body Festival)上,一絲不掛的參與者身上都被點綴著密密麻麻的點,這一次行為藝術為她的前衛(wèi)創(chuàng)作中吸引了不少社會目光。正如她所說,“波爾卡圓點有著太陽的形狀,那是整個世界的能量的符號;同時它也是月亮的形狀,是沉靜的。波爾卡圓點通往無限。”
《展覽空間》,為九個不同的參加展覽的藝術家設計的展覽宣傳冊
在草間彌生眼中,波點是一張無限的網。對于其他藝術家和設計師,它有著強烈的表現(xiàn)效果,耐人尋味。在同樣的波普藝術運動背景之下,藝術家羅伊·利希滕斯坦從漫畫中獲取靈感,創(chuàng)立自己的個人風格,以粗框線、鮮色和Ben-Day圓點為特點。從他的油畫到雕塑作品,這些典型的波點始終都是吸引眼球的視覺元素。
波點或許可以說是詮釋時尚的最佳圖案,不同的密度和大小,可以有不同的風格呈現(xiàn),或俏皮可愛,或酷感十足,亦或冷冽性感,亦或溫柔恬靜,再加上一些細節(jié)的把控設計,給人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波點是設計中不可或缺、無人厭惡的時尚元素,波點更是設計中一直延續(xù)至今的經典元素,它可能時起時落,但它從未離開,也不會失寵。無論是老電影中女明星的波點蓬蓬裙,還是家中的家具、床上用品,以及身邊的小物品比如筆記本、海報等等,都會看見波點的存在。借助波點往往都會干凈利落地呈現(xiàn)出一副簡單又不失創(chuàng)意與設計的腦洞之行。
生活中,我們最常見的可能要屬波點在時裝中的活躍,服裝穿在身上,人自然地賦予了波點強烈的生命力和動感。但當我們在平面產品,比如說名片設計、海報設計中看見了躺著的波點被組合起來,就會發(fā)現(xiàn)原本靜態(tài)的東西突然變得立體且生動了,它們好像會說話,也會與人交流。
波點不只是一種圖案,它其實是一種元素,或大或小地出現(xiàn)在我們輕易就看得見的地方,看似平凡普通,但卻足夠支撐一個圖案,一款設計,它放肆得像小孩子隨意揮舞的畫筆畫出的圖案,又整齊得像排兵布陣后的大隊伍,分不清哪個點是開始,哪個點又是結束。就像浩瀚的星海,地球不過是平凡的一顆,我們找不到源頭,也找不到終點。而波點于我們平凡人而言,就像生活中最普通的調味劑,你不知不覺會發(fā)現(xiàn),怎么可能會沒有它,不信,現(xiàn)在就去看看,它是不是就在你身邊?

全部評論